本文聚焦中國唐代彩繪女俑(藏品來源:Ifergan Collection 博物館),從文物形制、工藝特徵、科學斷代、合規性認證及收藏價值五方面,提供專業級解讀,供古陶瓷收藏者、文博研究者參考。
一、文物形制與工藝特徵
1. 基本形制:通高 50.5cm,底徑 12.3cm,為唐代典型 “立俑” 造型,體態符合盛唐時期 “豐腴為美” 的審美體系,軀體比例遵循唐代俑類 “7 頭身” 規制,體現官方或專業作坊的製作水準。
1. 成型工藝:採用 “模塑結合手工堆塑” 工藝,軀幹為分段模制(接縫處可見細微壓痕),衣褶、面部細節為手工堆塑 + 刻劃:
1. 衣飾:外層著交領寬袖長袍,內層為襦裙,衣褶線條呈 “放射狀” 分佈(袖口處褶寬約 0.8-1.2cm),符合唐代 “吳帶當風” 的服飾藝術特徵;
1. 彩繪工藝:面部施紅彩(經初步檢測為礦物顏料 “赭石”),唇部為朱砂紅,臉頰暈染層含鉛丹成分(唐代常見妝面顏料),色彩附著度達 90% 以上,無明顯剝落(僅右衣袖邊緣有 2 處 0.3cm² 微損)。
1. 胎質特徵:胎色呈淺灰黃,胎質緻密(密度約 2.6g/cm³),斷面可見細小砂粒(粒徑 0.1-0.3mm),符合唐代長安周邊窯口(如銅川黃堡窯)陶俑胎料配方特徵。

通高 50.5cm,底徑 12.3cm
二、科學斷代與權威認證(附檔編號)
1. 熱釋光檢測(QED 實驗室,編號 QED2236/EC-0107):
1. 取樣位置:右耳後(非視覺面,避免損傷文物)、左衣袖(衣褶縫隙,胎體暴露處)、背部中央(胎體最厚處,數據穩定性更高),3 處取樣檢測結果均一;
1. 檢測結論:樣品末次燒制年代對應的放射性劑量累積值為(186±12)Gy,換算為實際年齡為 900-1300 年,與唐代(618-907 年)時間範圍完全吻合,排除後期仿品可能。
1. 出境合規認證(西班牙文化部,編號 2025/020181):
1. 依據《西班牙文化遺產保護法》第 12 章 “境外文物出境管理條例”,該俑經西班牙國家考古博物館鑒定為 “非西班牙本土文化遺產”,符合 “合法出境” 條件,附完整出境備案檔(含文物清晰多角度照片、尺寸圖紙、來源追溯報告)。
1. 藏品來源認證(Ifergan Collection):
1. 該藏品入藏 Ifergan Collection(西班牙知名私人博物館集群,專注歐亞古代文明器物收藏)時間為 2012 年,入藏前經法國巴黎蘇富比拍賣行 “古代中國藝術品部” 鑒定,附鑒定報告(編號 SOT20120518-03),來源可追溯至 20 世紀 90 年代中國香港合法文物市場。
三、收藏價值與市場定位
1. 稀缺性:唐代彩繪女俑中,“完整彩繪 + 明確身份指向” 的藏品存世量不足百件(據《中國古代陶俑全集・唐代卷》統計),且多藏於公立博物館(如陝西歷史博物館、故宮博物院),私人收藏市場流通量極少;
1. 學術價值:該俑的衣飾形制、彩繪工藝可作為唐代女性服飾史、手工業技術史的實物佐證,已被納入《唐代陶俑工藝研究》(2023 年,文物出版社)案例庫;
1. 市場屬性:近五年國際拍賣市場中,同類唐代完整彩繪女俑成交均價為 120-180 萬歐元(參考 2021 年倫敦佳士得 “中國古代藝術專場” Lot.306),該俑因 “認證完整、品相完好”,具備更高市場穩定性。


四、收藏建議
1. 保存環境:建議維持溫度 18-22℃,相對濕度 50%-60%,避免強光直射(紫外線強度≤50μW/cm²),可配置恒溫恒濕展示櫃(內置活性炭防潮層);
1. 修復禁忌:若需修復,需委託具備 “文物修復資質” 的機構(如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認證單位),禁止使用化學膠黏劑(可能損傷胎體);
1. 傳承配套:藏品含完整認證檔套裝(熱釋光報告原件、出境許可影本、博物館收藏證書),建議同步留存高清三維掃描數據(便於後期研究與傳承)。
與盛唐對話,赴千年之約
當聯邦國際(香港)的拍賣槌即將落下,這件彩繪仕女俑不僅是一件待價而沽的藝術品,更是一把打開盛唐之門的鑰匙。它承載著千年前匠人的心血、詩人的吟誦、仕女的笑靨,如今穿越時空而來,在現代文明的聚光燈下,等待與懂它的人相遇。
聯邦國際(香港)2025秋季拍賣會,誠邀您共赴這場“盛唐風華”的盛宴,讓這件千年陶俑,在新的時代續寫屬於藝術與收藏的傳奇!

新浪收藏
